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近期因寶林粄條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,讓許多民眾紛紛害怕吃粄條嗎?
不過其實食物中毒無所不在,尤其台灣5~10月氣候高溫且潮溼,適合各種微生物生長,
若未留意飲食衛生安全原則,就可能引發食物中毒。
只是歷年來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主要是腸炎弧菌、沙門氏桿菌、病原性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仙人掌桿菌等等,通常病程會因體質而異。
但這次在台灣首發的邦克列酸病程發展過於迅速,且無藥可解,才會產生熱議,這篇我們就來了解邦克列酸及如何預防吧!
邦克列酸是甚麼?
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種攻擊體內能量之王粒線體的毒素,會使能量無法順利提供給體內各系統作用,可能迅速造成器官衰竭,
甚至低至1毫克就可能在中毒後1~20小時致命,目前無藥可解,僅能以支持性療法積極治療。
邦克列酸怎麼來的
邦克列酸多由穀物、椰子、玉米等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後分泌生成。
喜愛繁殖的環境包含以下:
且是一種熱穩定、無色、無味的毒素,即使食品受邦克列酸汙染,吃起來仍是正常,難以察覺,所以保存及前處理就更加關鍵重要了。
邦克列酸中毒症狀
吃到受邦克列酸污染的食物後,潛伏期1~10小時就會發生中毒症狀:
常見頭暈、嗜睡、出汗、心悸、腹痛、腹瀉、嘔吐、發燒、血便、血尿等
另外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、休克,甚至在症狀發生後1~20小時內死亡。
邦克列酸病程發展迅速且毒性強,沒有安全劑量,僅需1mg邦克列酸就可能致命,同時耐高溫,
即使加強洗滌及加熱烹煮都無法消滅邦克列酸,目前無藥可解,只能加強謹慎預防。
平時應該注意哪些食物
在此次寶林粄條事件爆發之前,其實台灣不曾發生過邦克列酸食物中毒,但在中國、印尼、非洲都曾經發生過邦克列酸中毒事件。
統整上述曾發生過邦克列酸中毒事件的原因,其實邦克列酸常見於變質的澱粉類(像是糯米、小米、馬鈴薯粉等等)、
變質銀耳、完全/不完全發酵的椰子、玉米製品,以下會更詳細說明如何自我預防邦克列酸食物中毒。
台灣常見引發食物中毒的原因
依據食藥署統計每年細菌性食物中毒資料,發現5~10月其實是台灣食物中毒的高峰期,
常見原因包含腸炎弧菌、沙門氏桿菌、病原性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仙人掌桿菌等等。
以上這些常見食物中毒的成因,主要跟前處理不當有關,包含:
等都有可能發生食物中毒,且最常發生在營業場所、學校和自宅,所以大家一定都要做好飲食衛生安全。
一般食物中毒的常見症狀
一般食物中毒症狀會依照年齡、抵抗力、中毒原因及攝取量等等而有所不同,常見症狀包含腹痛、腹瀉、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頭痛等等,
通常病程1~2天,嚴重也可長達7~10天,大多經過醫療處置會好起來,但仍有可能因為抵抗力弱或遇到較強毒素而引發重大疾病或是死亡。
食藥署提醒預防食物中毒五要二不守則
其實我們日常調理食物時加強謹慎,就比較能夠預防食物中毒,為我們的食物衛生加上一層安全防護網。
五要原則:
二不原則:
回歸正傳,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預防邦克列酸呢?
了解以上台灣常見食物中毒的種類症狀及預防原則後,基本上只要完整為食物加上一層衛生安全防護網,做足五要二不原則,就能吃得開心又安心喔!
資料來源:
衛生福利部-遵守五要原則,預防食品中毒
食藥署-防治食品中毒專區
作者介紹
本文作者:乙禾生醫 專欄作者 Novia